管理网
生活
您的位置:首页 » 管理网 > 生活 >

墨履游踪 张彦水墨写生绘画艺术

5月21日,张彦个展“墨履新游踪”在广东美术馆举行,这是继2016年他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墨履游踪”展之后的又一个写生暨捐赠大展。写生一直是张彦的情之所钟,甚至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中学时代的写生作品,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序列;从上世纪90年代初回广美任教至今,他一直坚持带学生下乡写生;他还曾因为在强光下连续写生,导致眼底病变而动了手术,却依然没有停下写生的脚步……关山月先生为他题写的“江山开眼界 风雪炼精神”联句,可以说是他写生风采的形象写照。


1991年春节,与关山月合影
题字:江山开眼界,风雪炼精神


同时,写生也是张彦对广美中国画学院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弘扬。在不久前举办的“岭南画学之路”展上,观众可以看到,在广美60多年的中国画教学中,写生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到了张彦这里,他已经将写生直接作为创作的实验,力求在传承中开拓写生审美新路径。

本期我们就来走近广美中国画学院院长、广美学术委员会委员张彦教授,听他谈广美、聊写生。

《滕王阁》,69cmx46cm,2017年

 


因广美人而选择广美

在广美感知写生激情


在少年张彦走上专业绘画道路,喜欢上写生,并最终考取广州美术学院的历程中,有两位广美师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彦的父亲是美术老师,同时兼任地理老师,这让他从小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从地理书上了解到山川、湖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对祖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壮丽河山充满了向往。上初中二年级时,有一次,毕业于西安美院、当时在河南郑州市博物馆工作的刘书民老师,为郑州市的中学老师们开美术讲座,张彦得以到场听讲。刘书民现场展示了他的多件山水写生稿,那浑厚苍茫的画面深深打动了张彦,他向父亲表达了要学山水画的强烈意愿。父亲认为要学山水画,就必须考学走专业路线,于是一方面送他到郑州市少年宫学习色彩、素描,一方面让他利用周末时间到刘书民老师那里当入室弟子。

当时在郑州少年宫教美术的曹新林老师,正是1964年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的,教学质量非常高,能跟随他学画画,可谓是一只脚已经迈进了美术院校的大门。

在刘书民那里,张彦也接受了极为专业严格的训练。刘老师既要求他认真临摹课徒稿,也要求他每天放学后要到郊外写生。“写生的尺寸规格从4尺12开开始,一直画,画够100张之后给刘老师看,他觉得可以了,再画大一点的尺幅。为什么写生的尺寸要从小到大?因为这样才能很好地训练构图能力,而一个景物,从不同角度画,从春夏画到秋冬,从满眼青翠画到叶子黄了落了,再到大雪压枝头,画100张也不会腻。”

张彦与刘书民老师(左一)到山东沂蒙山写生(1992年)

张彦与林丰俗老师合影(2012年)

后来,刘书民考上了广美的研究生,每年寒暑假回到郑州仍会为张彦批改习作。现在,张彦还存着刘书民当时给他改过的画稿,还记得刘老师说这个地方要补一下,那个地方应该再重一点……

1982年张彦同时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和河南大学,正是在曹新林和刘书民两位老师的建议下,他最终选择了广美国画系。那一年,刘书民刚好研究生毕业,留在了广美国画系任教。张彦入学的第一年就是刘老师教的临摹课程。

之后,林丰俗老师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带他们写生,让张彦对写生的认识再上一层楼。

“进美院后就看到林丰俗老师带着当时正读大四的陈侗老师那一级从三峡写生归来,我一看林老师的写生稿,真是画得太好了!他的学养、他的感受,都真真切切展现在画作中,特别感人。”后来张彦才知道,原来他早已见过林老师的作品。“林老师非常有名的一件作品《公社假日》入选全国美展后,在全国到处被‘盗版’,郑州市搪瓷厂生产的洗脸盆也将《公社假日》印在了盆底,以前我每天早上洗脸都会和这张画打个照面。这也是一种缘分吧。”

1983年春天,林丰俗第一次带张彦他们到西樵山写生一个月,张彦就从中感受到林老师对教学的热忱,“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从关山月、黎雄才两位先生学到的东西传授给了大家”。


林丰俗老师带领国画系同学到西樵山写生(1983年)

但外出写生的辛苦也让很多同学望而却步。回来后国画系分专业,就张彦和安林选了山水画专业。那时候张彦心里已清楚地知道,广美的中国画教学,就是非常注重这种活泼泼的写生,他甘之如饴。

“从二高一陈开始,岭南画学的整个教育体系就不拘泥于传统的一套,而是非常注重直面生活,直面时代。1960年国画系五年级师生到湛江堵海工程现场写生创作的《向海洋宣战》,就很有代表性。”

张彦也还记得,当时他们有一个城市写生课程,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跑遍广州的大小码头,画船画人画风景,老师的要求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身边的事物,用笔墨进行深入表现。“这样的写生让我们不拘泥于每一笔的干湿浓淡,而是更注重把心中的感受、对这时代的认识激情澎湃地表现出来,这是岭南画学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正是这种直接新鲜的感受,让张彦一直葆有着写生的激情,并在后来坚持不懈地将这种激情传递给学生们。

《阳朔闸坡》,34cmx46cm,2000年

《华山瑞雪》,300cmx166cm,2017年



回归学校带队写生不辍

请进来走出去赓续传统


从广美毕业后,张彦并没有选择直接留校。“当时林丰俗老师跟我说,假如我想一直从事美术创作,最好还是先到外面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感受生活。刘书民老师也是这个意思。因此,我听从了老师们的建议,到广州美术馆典藏部工作。

广州市美术馆在当时是全国市级美术馆中藏品量最大的一座,拥有3万多件藏品,而且古代书画作品很多。正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开展鉴定公藏古代书画工作,徐邦达、启功、杨仁恺等大家组成的鉴定组,巡回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进行文物鉴定评级。“大概是1988年前后,他们来到广州美术馆做鉴定。老先生们都非常有敬业精神,争论得很热闹,作为‘旁听生’,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懂得了要怎么看古画,如何从笔墨、题款、印章等方面鉴别真伪,也加深了我对传统笔墨的认识。”

在广州美术馆工作期间,张彦仍坚持创作。每年他都会利用一个多月的探亲假回河南写生。他的《阳关三叠》入选了第七届全国美展,《前夜》入选1991年全国“七一”美术作品展(被广东美术馆收藏),并于当年获得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颁发的“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创作基金奖” (全国仅6个人获奖);广东画院刚刚成立创作部,他就成为了第一批外聘画家;他还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了两年的硕士课程……

《百泉春色》,34cmx46cm,1998年

张彦持续不断的进步引起了美术界各方的关注。1993年,时任广东画院院长的王玉珏给他打电话,表示要将他调到省画院去。就在这个时候,林丰俗老师也来电“抢人”了,并说服了王玉珏让张彦回归广美国画系。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学校就给张彦办好了调动手续。

回到国画系的开始几年,最年轻的张彦几乎肩负起了所有的下乡课——要么是替年纪大的老师带队,要么是替容易晕车的老师带队,要么就是他自己的课——而且由于他在北京学习期间结识了全国各地的不少画家,带着学生走到哪里都有“根据地”,都能找到最适合写生的去处。写生也日益成为张彦享受的人生状态。即便是后来他升任国画系副主任,到2010年任中国画学院副院长、2015年任中国画学院院长,他还是乐此不疲地带着学生全国跑。

而每次外出写生,张彦总是起得最早的那一个,学生们看到他的时候,他通常已经完成当天的第一张写生了。2000年,他给黎雄才先生送去一本写生画册,黎老看完后欣然题写了“天道酬勤”四个字。这张题字,张彦就放在工作室里,时常翻阅,时常想起黎老题字时的谆谆教导:“作为一个美院的老师,就应该勤奋点。”2016年,张彦还将51幅作品捐献给广美美术馆,作为对自身教学的梳理和对学校的回馈。

2000年的黎雄才先生为张彦画册页题字“天道酬勤”


当然,从副院长到院长,作为中国画学院的“掌门人”,张彦用更多的时间来推动岭南画学的发扬光大。除了近期的“岭南画学之路——教学文献展”,他还倡导组织了系列教师作品展,推动创作出版《古道新韵——南粤古驿道水墨图式表现与研究》、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教材和青绿山水研究等学术性著作,邀请全国各地的名家名师学院交流、开办讲座。“当年我在国画系读书的时候,杨之光先生是学校的副院长,他把全国很多名家大师都请到广美来,我亲眼见到的有王子武、何家英、李世南等先生,在我之前还有黄胄、程十发等先生也都来过